1. <sub id="iiqeg"></sub>

      <wbr id="iiqeg"><object id="iiqeg"></object></wbr>
      <u id="iiqeg"></u>
        首頁>> 幻燈信息

      藏在深山里的小桃源

      探訪中國傳統村落之達川大堰鎮金黃村

      發布時間:2023-04-04 10:08

      手機讀報看新聞,下載掌上達州
         編輯:陳玉洪

      達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彥力 楊秀琴)中國傳統村落是承載我國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,是鄉村歷史、文化、自然遺產的“活化石”和“博物館”,是農耕文明的“精髓”,蘊藏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和自然生態景觀資源,印刻了一代人的歷史記憶,寄托了中華兒女的鄉愁。近日,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第六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上,達川區大堰鎮金黃村喜上榜,作為2023年我市唯一一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單的金黃村,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?3月28日,記者一行探訪了金黃村。

      金黃村位于鐵山西麓,依托其豐富的植被資源和自然景觀,四季之景交替展現,最數秋后漫山的黃葉讓人驚艷,金黃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。

      留住一屋一瓦

      傳承農耕智慧

      “祖先的智慧總是讓人由衷敬佩。你們看,清末時期,以李氏、陳氏、楊氏、蒲氏為首的祖先將房屋選在這塊平壩區,這里土質肥沃,四面環山,背靠鐵山,前方還有一條河流繞田而過,形成“回水灘”,順河而上就是米倉古道,地勢、交通、耕作,都充分考慮到,也使得這樣龐大的家族在這里生活繁衍至今?!眮淼浇瘘S村古村落主要聚居地——中壩溝民居群,大堰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主任周安漠向記者介紹。

      農耕時代村落大多依水而建,它能滋養生命,孕育燦爛文化。在金黃村,依托長灘河,蘊育了水稻文化,延伸出祭祀崇禮、婚喪嫁娶文化,因水而成的金黃村中壩溝民居在這里開疆拓土,種植水稻、玉米、花生等農作物,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延續了金黃村百余年的繁榮。

      “你們猜這是什么?”周安漠領著記者一行來到一間荒廢的老屋里,指著一樣農作工具笑著問道?!翱粗衲霒|西的吧,這形狀奇奇怪怪的,到底是個啥呀?”記者一邊上下打量,一邊用手撥弄研究。

      “它叫檑子,是過去用來脫離稻谷的農具,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了,別說你沒見過,我們這個歲數的人也很少知道它?!敝馨材呎f邊比劃,“你們看啊,和磨子差不多,由上扇和下扇兩部分組成,上扇的底部和下扇的頂部有青岡木做的齒槽。四周是堅硬的木片,呈百葉窗狀,外圍有竹箍。底層中心用黃泥巴填充,下扇四周有一圈槽狀邊緣,用來接擂過的谷物。擂后的稻谷,再用石碾或碓窩舂后,用風車除去糠殼,用篩子篩去沒破的谷粒和碎米,也就成了上餐桌的米飯?!?/p>

      “別看一顆小小的糧食,背后也要經歷這么多道工序,可以想象,那時從事農作物生產的先輩們有多辛苦?!敝馨材锌?。

      穿過青石巷道,四合院、三合院構造的老屋呈現眼前,人字坡,青瓦屋頂,穿斗式木結構,以中間堂屋為軸線,左右對稱,堂屋兩邊是正房,三合院、四合院的左右為廂房,布局排列分明,且其中大有講究。記者看到,門窗、房梁、石柱上的雕花、悶龍、彩畫、石刻等在塵土和斑駁侵痕間,也難掩其精巧細膩之美。圍席、碾子、攔盤、石磨、檑子、筷籠等傳統的手工農具無不展現著農耕文明下的智慧。

      “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搬到城市生活,認識這些農具的年輕人不剩幾個咯,更別說子孫輩。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忘啊,我們也希望保護好這里的一屋一瓦,逢年過節,村里的孩子們回來了,也能多看看、多走走,把祖輩的精神文化繼續傳承下去?!碧峒按迓涞奈磥?,大堰鎮金黃村黨總支書記程代述告訴記者。

      紅色文化

      傳奇故事多

      跟隨周安漠和村支書記的腳步,宅院房梁石碑上的一處字跡引起記者注意。上前仔細察看,才看清原來是一段手刻的毛主席語錄,右下角還有一串標有日期的小字。經過了這么多年,石碑上的字跡已經有些斑駁。

      “從碑文上就可以看出來,我們村還是個‘紅色村’哩?!睋馨材榻B,1933年,中國工農紅軍揮師達州,來到大堰,點燃了紅色火種,建立了蘇維埃政權,并且在大寨子、盧崗咀、馬鞍山與敵軍發生多次戰斗。有人在中壩溝對面的貓兒寨上,曾撿到戰爭時期用過的駁殼槍。盧崗嘴山頂上的練兵場、人馬飲用水井、寨墻、堡壘、石刻碑記等仍然清晰可見。當地不少人參加了紅軍。據有關資料記載,大堰在1933年至1934年之間,就有69人參加紅軍,這些人大多是戰士,也有人任過班長、炊事員、衛生員、通訊員、司務長。向長貴、何詩成、楊代貴等先輩在長征途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。金黃村的紅色記憶為這個古韻民居增添了濃郁傳奇色彩。

      踩上一級一級石階,走在這條不起眼的山間小道上,石徑深深通向何方?據周安潘介紹,這條古道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,是早期村落對外聯系的主要道路,全靠人工挖鑿附近山石鋪砌而成,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,成為當時溝通內外、繁極一時的米倉古道。

      連接著這里的山山水水,金黃村的傳奇故事遠不止于此,銅鐵二鐘傳說、鎮妖“魁”字石刻等神話為村落再披一層神秘紗衣。

      民風淳樸

      熱情好客

      “老鄉,借口水喝哦!”繞著村落走了一大圈,臨近晌午,碰上剛干完活回家的村民郝作梅,程代述笑著招呼。

      “來嘛來嘛,莫說借,一點水而已搞得這么客氣?!焙伦髅芬贿厽崆檎泻?,一邊從家里拿出幾張長條凳,讓大家坐下歇歇腳。

      一聽說是來村子游玩的客人,郝作梅高興不已?!皝韥韥?,給我們露一手,客人來了,給他們介紹一下我們的村子?!背檀鲂χ嬖V記者,“郝作梅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文化人,別看73歲了,能歌善舞,平常干完農活兒就喜歡在田間地頭拍抖音展示家鄉美景。去年,鄭州的一位網友看到她發在網上的作品很贊賞,還給她郵寄了兩百元錢?!?/p>

      “我還差遠了哦,就是個小學文憑?!焙伦髅仿牭娇洫?,不好意思地說。在大家的鼓勵下,她從屋里拿出一本寫滿字跡的橫線本,“寶貝”般打開?!澳昙o大記憶力不好了,我把能想到介紹我們村的話都寫在了這上面,寫得不好,大家就聽個響?!闭f著,郝作梅開始朗朗上口地念起來,“金黃村中壩溝位于鐵山腳下麓產坪、左面金黃巖右面親家場雙農搭界,前面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河流向大堰,上河石峽子,樣子像棺材,中河年臺子,上是懸崖下是古道,邊上千年古樹……”

      這個養育了自己五十余年的村莊,郝作梅早已對這里的山山水水爛熟于心,方言地名從她熟稔的話語里一個個蹦出,談笑間,提及金黃村,郝作梅的眼神閃閃發光。

      “我去鎮上和子女住了兩個月就想回來了?!碧峒皩@個村子的感情,郝作梅笑著說,“這座山、這片土地養育了我五十幾年,離開這里,我硬是好舍不得哦,很念家。我喜歡這里!”

      記者手記

      來到達川大堰鎮傳統村落金黃村,在這里仿佛看到語文課本上的小“桃源”,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、美池,阡陌交通,雞犬相聞。千年古道、嘉慶官道界碑、嘉慶年古墓、鎮妖“魁”字石刻……老屋、青瓦、石柱、木窗、古道被青山綠水環抱,如詩如畫,古韻十足,使一個藏身于海拔500米山坳中的川東民居群成為了名副其實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
      村落布局緊湊,錯落有致,房屋建造精細,棟梁上的彩畫栩栩如生,門窗圖案精雕細琢,一屋一瓦、一景一物,記錄著歷史變遷,凝結著人們的生存智慧。一方庭院、一座老屋鐫刻著歲月流變。城市化浪潮使得一些傳統村落開始湮滅于歷史長河,保護好傳統村落,發揮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和魅力,才能留得住青山綠水,記得住鄉愁,讓經典魅力古村煥發新的時代活力。

      來源:達州晚報

      亚洲人成无码网在线_免费成年人视频国产_中文字幕第2页_伊人成国产中国